图片新闻
研院首页 / 图片新闻 / 图片新闻 / 正文

图片新闻

合作成就团队,提升自己——专访2017级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博士研究生林媛
发布时间:2019-09-23    阅读次数:  

访谈背景:

我国是肝病大国,约有4亿肝病患者,肝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世界上尚无有效药物来治疗肝纤维化,突破肝纤维化治疗瓶颈将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9年8月29日,南方医科大学周伟杰教授带领其团队成员在Cell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LECT2, a Ligand for Tie1,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Liver Fibrogenesi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LECT2-Tie1信号通路通过调控肝脏门脉血管新生和肝血窦毛细血管化进而调控肝纤维化进程的新机制,并提出了应区别对待门脉血管新生和肝血窦毛细血管化在肝纤维化进展中的不同作用的新观念。该研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肝纤维化肝硬化血液诊断分子标志物和肝纤维化肝硬化干预治疗靶标,还可以加深人们对血管系统调控的进一步理解,为其他组织器官血管系统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南方医科大学徐濛博士、徐洪海博士、林媛博士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南方医科大学周伟杰教授、丁彦青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林媛现为我校2017级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博士研究生,从2014年起就在我校就读硕士研究生,一直跟随老师从事相关研究,为该科研进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访谈者:看您在我校的学习经历,这次取得的科研成果应该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吧,请问您是如何在这样一个漫长过程中找到创新点的呢?

林媛:课题最初的设想是导师周伟杰教授提出来的,后面根据实验进程,在新的实验数据基础上一步一步提出新的问题,最终完善了整个课题。我们这个课题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机制创新,首次证实了了孤儿受体Tie1的配体LECT2,并阐明了下游信号通路;二是功能创新,首次证实了LECT2-Tie1调控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肝纤维化进程;三是临床创新,首次发现LECT2有可能作为肝纤维化临床诊断指标;四是观念创新,首次提出肝血窦和汇管区血管在肝纤维化进程中发挥不同作用。

访谈者:在这个过程中,您主要承担了什么工作呢?

林媛:我主要负责第一部分——机制创新方面的研究。要证明LECT2是Tie1的配体,必须要有充分的证据证实二者直接结合,找到二者结合的关键区段甚至关键氨基酸位点,分析二者的结合常数和结合特点,并证实二者的结合是发挥功能所必须的。

前期徐洪海师兄用co-IP实验初步验证了Tie1 Ig3区段可以与LECT2结合,在此基础上,我制作了LECT2纯蛋白和Tie1的Ig3区段纯蛋白,用Pull-down实验证实二者能够直接结合,然后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实验进一步证实了二者直接结合并得到了结合解离常数,发现LECT2-Tie1之间的结合是一种慢结合慢解离的状态。为了进一步寻找两个蛋白结合的关键氨基酸位点,我们团队又进行了交联质谱实验(XL-MS),根据交联质谱分析结果和蛋白结构信息模拟了二者的结合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点突变并验证各突变体的结合情况,最终确定了LECT2-Tie1 的结合模式和关键结合氨基酸位点,这些位点的特点与位置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LECT2仅与Tie1结合而不与Tie2结合并且能够导致Tie1/Tie2异源二聚体解离。

访谈者:那如何进一步推进研究的深入呢?

林媛:我们团队进一步证实了如果LECT2不能与Tie1结合则不能发挥功能。这样LECT2作为Tie1配体这一点就得到了较充分的证实。接下来,我们还需要解答LECT2-Tie1的下游信号通路调控是如何进行的。团队成员首先通过RNAseq并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了信号通路差异变化,最后锁定PPAR信号通路,经过一步一步验证最后确认了LECT2/Tie1信号通过MAPK/PPAR/MMP/VE-cadherin通路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林媛在做实验

访谈者: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呢?

林媛:我是在完成了自己主导的第一个课题之后,于2017年9月份由周教授抽调加入LECT2-Tie1课题研究。当时本来我已经开始了第二个课题的研究,但是周教授考虑到该课题涉及数种动物模型、细胞功能、临床样本检测、分子机制等内容,工作量巨大,徐洪海、徐濛两人主要负责动物模型和细胞功能实验,已经忙得不可开交,没有余力开展深入的分子信号通路研究,机制研究进展缓慢,便让我暂停了我自己的课题而主攻LECT2-Tie分子机制研究,帮助快速推动实验进展。在实验进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尤其是徐洪海师兄毕业离开实验室后,还有大量实验没有完成,好在其他师弟师妹的协助以及周教授的指导下,我们团队还是坚持下来,完成了所有实验。后面修稿时间历时一年半,最后完成的数据量是第一次投稿时的三倍多,限于文章篇幅,在预接收后还删掉了很多数据,有22个panel,整个文章的工作量可见一斑。除了大量的工作,其实还有一个困难是心理上的,我前面提到因为这个课题,我自己的课题就不得不完全停滞,一开始是有些不情愿的,但是考虑到课题组的整体发展和团队协作精神,我还是说服了自己,全身心投入实验中,顺利完成了自己承担部分的研究工作。

访谈者:刚才您提到了不少困难,那么您觉得谁给您的帮助最大呢?

林媛:整个课题都是导师周伟杰教授全程指导下完成的。可能很多研究生都会害怕接老板的电话、害怕被导师约谈,而我所在课题组比较特殊,大家都喜欢向周教授汇报工作进展,探讨下一步工作设想,每次放假回来周教授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被学生“约谈”,经常是整个上午连喝水上洗手间的时间都没有。学生有任何关于课题的新想法新思路都可以提出来,如果可行周教授会全力支持并指导学生放心大胆做;如果想法不妥,也不需要担心会被批评,相反周教授会给学生解释“为什么不可以,如果是什么什么样可能会好些”。

访谈者:您觉得科研学习对您来说最大的成长是什么?

林媛:经过5年硕博连读研究生学习,尤其是有幸深入参与高水平课题研究,获益匪浅。我不但掌握了多种多样的先进实验技术,积累了开展课题研究的经验,训练了科研思维,更重要的是对科研工作产生了兴趣,并建立了继续开展科研工作的信心。这要还是要感谢周伟杰教授带来的高水平科研课题和思路。另外,还有一个重要收获就是,我充分认识到,科研需要合作,团队协作精神对实验室整个团队、对个人都很重要。

访谈者:那您对我们这些科研后来者有什么建议吗?

林媛:科研工作是探索新的知识,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气馁,及时跟导师沟通,多向师兄师姐学习,向各领域专业人士请教,学会从文献中找办法,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每解决一个问题,课题就会向前推进一步,而你个人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