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中央宣传部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2025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通知强调要围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聚焦农村基层实际需求、农民群众所思所盼用劲发力,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更对路、更有效,使基层真正得实惠。
为深入贯彻落实通知精神,助力革命老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张原英带领南方医科大学“健康中国·医路同行”博士医疗队,与校内外医疗专家、广东医科大学研究生志愿服务队以及光山杏林医院等走进河南省信阳市大别山革命老区开展义诊宣教、健康科普及社会调研活动。为期12天的大别山之行,队员足迹遍及光山县、罗山县、潢川县7个乡镇村落,为当地2000多名群众提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累计发放价值20余万元的药品等医疗物资。
精心组织 备足“医”靠赴乡野
为进一步筑牢革命老区“健康底座”,补齐基层医疗短板弱项,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组织召开筹备工作协调会,认真总结近年来省内双百行动义诊宣教工作成效及新疆喀什地区、四川甘孜地区暑期三下乡活动经验,同时根据前期针对大别山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此次三下乡活动基本工作方案。

抵达信阳光山后,博士医疗队与校内外专家一道同光山县卫健委等政府职能部门、光山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光山县杏林医院展开深入交流研讨,共同把脉大别山革命老区基层医疗现状,为后续义诊服务靶向施策提供科学指引。张原英书记指出,为革命老区服务责无旁贷,使命光荣,希望通过义诊将健康知识和关爱传递给每一位群众,为提升革命老区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贡献绵薄之力。

情暖基层 优质服务零距离
此次大别山义诊活动,以信阳市光山县为支点,覆盖光山县、罗山县、潢川县等7个乡镇。义诊期间,日间温度高达40°,为了尽量减少就医群众在高温环境下聚集等待的时间,义诊工作上午7点钟就早早开始。义诊行程短的往返六七十公里,长距离的则有一百六七十公里,早上六点集中乘车出发,时常忙碌到中午12点过才返回驻地,休整总结然后到下个点布置场地。
面对持续高温天气和高强度的工作节奏,队员们始终保持着极高的工作热情与专注度,恰似革命老区的骄阳般状态火热,他们始终坚持将医疗服务与健康宣教相结合,针对复杂问题及时开展多学科会诊分析,竭力解决当地问诊群众的医疗难题,力求为革命老区群众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


队员们在各自专业领域都有着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在大型三甲医院接受的高水平、高强度临床能力训练为此次义诊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他们分别从皮肤创伤救治、中医学、心内科与重症救治、创伤骨科、公共卫生与预防等专科门类为就医群众提供了高水平的诊疗和指导。队员们与校内外医疗专家密切配合,针对地区常见疾病在提供诊疗、用药指导的同时为当地群众提供了科学康复方案和预防保健指引,并将遇到的典型个案和诊疗建议及时总结反馈给当地村医和镇卫生院,为患者的后续诊疗提供参考指引。

生死时速 医者本色显担当
7月20日,医疗团队在光山县殷棚乡开展义诊活动,上午9时许,一名约70岁阿婆在候诊时,突发胸闷气促、头晕伴双手颤抖,博士医疗队宋俊毅闻讯立即赶赴现场。经仔细询问病史、查体并结合患者既往情况,宋俊毅博士初步判断其为“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且不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可能”。现场医疗队员迅速协作,实施紧急救治措施,患者症状得到初步缓解。鉴于患者高龄、存在冠心病高危因素,且卫生院诊疗条件有限,宋博士认为必须尽快转诊至上级医院。然而,患者家属起初犹豫不决。医疗队和当地卫生院争分夺秒,多方联动:医疗队积极沟通转诊事宜,卫生院紧急协调救护车、配备急救药品和随行护士。经反复劝导,家属最终同意转往光山县人民医院。
在宋俊毅的全程陪同下,救护车疾驰向光山县人民医院。转运途中,患者精神紧张并出现呕吐,宋博士紧握阿婆的手进行安抚。抵达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后,宋博士与接诊医生交接了患者发病经过及已实施的急救措施,为后续精准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每次抢救都是与死神的竞速,但看到患者转危为安,就是我们最美的勋章。”事后,宋俊毅如是感慨。这场跨越乡、县两级的无缝生命接力,生动诠释了医务工作者“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使命担当,也为基层应急救援协作提供了暖心范例。

心系老兵 走访慰问续传承
义诊期间,博士医疗队深入退伍老兵家中开展送医送药、走访慰问工作。战火纷飞的年代,老兵们为了保家卫国,英勇无畏地奔赴战场,如今虽已年迈,但他们那舍生忘死的精神永远值得铭记。在曾参加抗美援朝的老兵家中,医疗队成员认真聆听老兵昔年参军入伍的故事,当下生活状况和身体情况,并送上优质的入户诊疗服务以及精心准备的慰问品,表达对老兵及家属的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让这份跨越时空的英雄精神得以传承与弘扬。在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亲属家,队员们为家中长者开展体检式义诊,耐心解答他们关于健康的各种疑问,用专业的医疗服务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对老兵的关怀与尊重。
在走访慰问时,医疗队了解到一位瘫痪在床的患者,生活十分困难。队员们立即前往为患者进行细致的检查,根据病情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并为患者及家属普及康复护理知识。同时,医疗队还积极协调相关资源,帮助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鼓励患者保持乐观心态,坚定生活信心。

追寻红脉 凝心聚力启新程
建立在大别山区的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孕育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新四军第四支队、新四军第五师和大别山游击队等红色力量,还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历史传奇。这片红土地,承载着革命先辈的热血与荣光,他们用忠诚与牺牲铸就了不朽丰碑。义诊期间,队员们在工作之余陆续到当地的红色革命遗迹参观学习。
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集中反映了英雄的鄂豫皖苏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从大革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的漫长岁月中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巨大的《燎原》浮雕墙生动刻画了皖苏区革命斗争历史的核心脉络,队伍们驻足凝视良久。苍松环绕的革命纪念碑在烈日下熠熠生辉,大家集中向前辈先烈鞠躬致敬。革命纪念馆内,“大别山母亲”晏春山为保护红军后代而牺牲的事迹令人感动。 在英列广场,全体队员重温入党誓词,回响的声音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承载着前辈先烈的殷切嘱托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希望。
在许世友将军故居参观学习时,将军戎马一生、忠孝两全的家国情怀令人肃然起敬。在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内,红军借粮条上“革命胜利后加倍归还”的承诺,与我们当下坚持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百姓家门口有着同样的担当。

此次医疗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等医学教育服务基层的生动实践,更是“健康中国”战略在大别山革命老区落地生根的具体行动。义诊虽然结束,“医校地”协同联动的长效合作机制悄然建立,“带不走的卫生网、医疗队”将医疗帮扶工作从“输血”转向“造血”,从义诊诊疗到健康宣教,从疾病筛查到技术帮带,每一项工作都将成为点亮革命老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星星之火。

在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上,红色信仰与青春行动在大别山地区形成闭环,大别山精神在青年人身上有了具象模样。从“勇当前锋”到“医疗背包的青春冲刺”,让冲在最前的勇气有了新时代的打开方式,信仰因此生生不息,赓续血脉的青春长征奔流不止。
队员感悟
翁汭
十余天的大别山义诊,乡亲的期盼与资源匮乏形成强烈反差。在无CT、MRI的简陋条件下,我凭专业积淀甄别轻重缓急,却因药品短缺深感无力。王老师以“治愈有限,帮助常在”点醒我们,使我把重心转向健康宣教:手把手教劳作护腰、护膝技巧,看到村民笑容重现,收获踏实成就感。此行让我领悟: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人文与安慰;基层是连接科研与临床的桥梁,也是培养公卫视野的课堂。未来行医,将常怀敬畏,以有限之力予人无限温暖。

黄超洋
对乡亲们而言,把优质医疗资源带到需要的地方,哪怕是一张清晰的转诊单、一份可执行的用药单、一次及时的风险提示,都是稀缺而重要的服务。
对我们这些在读博士而言,此次三下乡把实验台与病床、论文与现场连接在一起。在田野与村口,我们看见疾病的“场景”,理解循证医学在资源受限环境中的“度”,也为未来的研究选题找到了更真实的提问方式——如何让诊断更简便、疗法更可及、随访更可持续。

宋俊毅
义诊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习近平总书记曾莅临考察的东岳村,这里是多名革命烈士的家乡。村口大礼堂外,众多村民已等候多时。我们分组有序开展义诊,我所在的内科团队接诊的多是 60 岁以上无年轻人陪同的老人,常见胸闷、腹胀等症状,不少人用药及病史不明。
最难忘一位疑似脑梗死后遗症的阿婆,心电图显示心房颤动,需住院治疗。陪同的村委会同志联系其外出打工的子女无果。其老伴也查出频发室性早搏,却称 “小病靠熬,大病不治,不麻烦孩子”,场面令人揪心。
后续10余天我们走访多个村镇,发现村民多患心脑血管疾病或关节痛,且诊治常不规范。我们的义诊虽难彻底改善情况,但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人投身乡村振兴,助力乡村医疗发展。

曹珏
七月,我作为南方医科大学博士医疗队员,赴河南信阳革命老区开展10余天的三下乡义诊,努力践行“尚德笃学,博学济世”的校训,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基层服务力量。
乡亲们的期盼点燃了我们的干劲,在学校筹备、教授把关与村委支持下,义诊有序开展。我们既感受到奉献的甜,也直面基层缺专业设备的难,凭借基础检查、临床经验及教授指导,为乡亲定制健康方案、普及预防知识,扭转 “重治病、轻预防” 观念,传递医疗温暖。
此次实践让我读懂南医从抗美援朝时期延续的救死扶伤使命,深刻体会校训担当。未来,我会牢记三下乡初衷,在医学路上扎实前行,多赴基层服务,以专业为健康中国、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陈莹莹
三下乡足迹跨越高山峡谷与平原,抵达河南光山时,虽有盛夏热浪扑面,但平原的开阔让行动更便捷。
义诊中,村民们早早排队,眼神里满是对健康的渴望与对医疗队的信任,这背后是光山新农村建设的显著成果 —— 交通四通八达,医疗设施更完善、医护素养更高。不过,部分村民存在过度依赖药物的问题,总想着多拿药。博士医疗队师兄们耐心劝诫,讲解过度用药危害,还教村民日常锻炼和养生方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健康观念。
此次光山行,我既见证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也发现健康观念的提升空间,更明晰此行意义:不仅是义诊,更是传递科学健康理念,助力村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